栏目头部广告

绿色金融“新长征”路上的“江南探索”_中证网

  绿色金融,是接地气、贴实际、有责任、有情怀的事业。农商行要坚定遵循国家战略指引,制定清晰的绿色转型时间表,明确适合自身特质的绿色转型路径,从主动服务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找准定位和发展机遇,抓住行业变革的“大风口”“大机遇”,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以金融力量更好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转型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绿色金融一直被寄予厚望。而商业银行是发展绿色金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的代表,将在主动服务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找准定位和机遇、积极探索创新,向着守护“绿水青山”,迈出坚定步伐。

  一、绿色金融怎么看?方向对了就不怕“山高路远”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绿色金融意义重大

  第一,绿色金融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2023年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向消费端,绿色金融是引导建立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可以带动更多人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在逐步形成的绿色消费偏好中建立更绿色的居民消费体系,从而有效扩大需求。

  第二,绿色金融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坚力量。绿色金融是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引导资金流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加强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等绿色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市场中要素和产品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使得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绿色金融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抓手。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实施中,绿色金融可以通过积极发挥资金杠杆和资源配置作用,纾缓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有效绿色投资,引导错配资源重置,以此加快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对新动能的快速传导和全面提升发挥积极的推动效应。

  (二)从监管导向来看,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一是明确标准。2021年6月,人民银行制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不断加强对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统筹开展绿色金融评价。2022年6月,原银保监会制定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是创设工具,让绿色金融“叫好又叫座”。2021年,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人民银行创设推出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减碳领域的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另一个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的大规模清洁生产、清洁燃烧技术运用等领域。两个工具坚持“先立后破”,鼓励“两条腿走路”,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继续支持煤炭煤电清洁高效利用, 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三是鼓励参与,让绿色金融成为“大合唱”。通过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完善证券发行制度、规范交易流程、提升交易透明度等一系列安排。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攀升。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25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元,均居世界前列。

  (三)从银行自身发展来看,绿色金融决定银行下个十年的发展

  在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绿色金融对于银行而言,既可以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实现新的业务增长,又可以用商业化的形式来履行社会责任,是商业银行形成自身经营特色和品牌,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一方面,绿色金融可以为商业银行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支撑。随着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低碳经济开始步入爆发增长期,绿色金融业务为银行机构提供了巨大的盈利空间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总量控制、污染性行业限贷等手段,抑制盲目追求增长的短期行为,降低对高碳经济的投融资依赖,引导资金流向低碳、环保的绿色行业,重点培育和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降低行业信贷风险,妥善应对绿色转型风险新变化,提升环境社会表现的同时赢得市场信任。

  二、绿色金融怎么办?坚持转型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革不停歇,创新不止步。农商行在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转型中,应融合发展、博采众长、取其精华,才能在愈发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补足短板,走出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正当其时

  一是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可持续,经济结构有待优化,经济循环有待畅通,资源、环境、能源等约束更加突出,这要求我们加快绿色转型。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发展,走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之路。

  二是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绿色金融是实现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工具,普惠金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抓手,将绿色金融标准、规则融入普惠金融全过程,通过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的金融服务机会,推动消费、产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让发展成果更绿、更均衡和更可持续,助力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可以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新形势催生新思路,让“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思路成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推进支持乡村生产生活绿色转型,以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式实现乡村生态价值转换,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活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让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从而更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数字金融赋能绿色金融发展迫在眉睫

  一是整合数据资源,畅通数据交换共享渠道。当前“数据孤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我们要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选择覆盖范围更广、数据质量更高的信息平台,打通不同机构的数据壁垒,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优势。

  二是关注数据安全,提升绿色金融可持续性。平衡好数据信息的保护与应用,积极探索利用分布式储存技术等方式,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等处理,跟踪保障绿色资产及交易的真实性,并利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等技术,促进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安全流转,提升绿色金融产品的质效和可持续性。

  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强化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健全小微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评价标准,帮助中小企业加强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建设,提升其环境数据披露和数字金融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创新任重道远

  一是探索以开设“碳账户”的形式支持低碳转型发展。比如:中信银行,2022年4月,基于中信银行绿色金融体系打造的个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账户”正式上线。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以此鼓励用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建设银行,2022年9月,“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项目,通过金融科技为个人低碳场景提供碳减排计量、低碳权益兑换等金融服务,探索多元化碳普惠机制。

  二是积极提供与碳市场相关的金融服务。比如:民生银行接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华夏银行落地碳远期交易保函业务,成为全国碳市场资金结算行。渤海银行搭建了交易资金存管业务平台,为碳排放交易机构提供高效的交易资金存管服务。

  三是尝试开展碳相关质押贷款业务。比如:国有大型银行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将碳配额作为有效质押物和风险缓释品,制定了完整的碳排放配额融资操作规范,成功落地碳配额质押融资产品服务。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开发了首笔在“中碳登”备案的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以远期碳汇产品为标的物的碳汇贷。

  三、绿色金融怎么干?因地制宜才能开辟发展“新境界”

  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及建设能源强国的大背景下,2023年常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将常州打造成引领长三角、全国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探索打造“有为金融”和“有效市场”默契结合的绿色金融发展新路径。

  (一)产品和服务创新交互是“有为金融”的实现链路  

  一是丰富绿色信贷产品。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获批江苏省首批地方法人机构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2244万元,并成功发放江苏省农商行首批碳减排贷款3740万元。大力推广“苏碳融”“节水贷”等特色绿色信贷产品。对“常绿分”等绿色评级较高的企业发放“常绿贷”信用贷款产品。加快创新水权、用能权、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产品。向已签约分布式光伏电站建造商的客户发放“绿能融”贷款,用于支付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造款。推出“环保贷”用于支持借款人开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环保产业发展等项目。

  二是提升绿色金融服务。长期以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立足于农商行主责主业,坚持绿色金融与其他重点业务协同发展的理念,将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等领域的“绿色”做起来,把绿色金融延伸到小微、“三农”等更多市场主体。自2021年4月始,推出“阳光信贷”提档升级工程,利用整村授信、整场授信、整圈授信等智能化、线上化手段,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绿致富,支持溧阳市青虾、雪堰镇太湖“三白”和水蜜桃、东台市苗木等特色产业点绿成金,用金融力量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增添生动注脚。目前,江南农村商业银行“阳光信贷”累计申请客户达82.6万户,贷款余额突破130亿元,授信总额突破200亿元。2022年,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创新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上线“商票融”系统,开发“融e链”小程序,创新“信易融”、预付款融资等业务,以行业链、产业链的思维加大对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等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积极提升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为常州市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动能。目前,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供应链生态圈主动授信超100亿元,核心企业户均可辐射超1000户链属企业。

  三是拓宽绿色直接融资渠道。做好绿色债券需求摸排和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发行绿色金融债、“碳中和”金融债等,多渠道补充资金,增强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扩大融资覆盖面,降低融资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公司债、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支持优势绿色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开展并购重组。目前,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已成功发行5亿元常州首单绿色金融债券。

    四是健全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建立线上化“绿色企业(项目)名录库”,以省级、市级“绿色企业(项目)名录库”认定标准为依据,做好绿色企业(项目),主体标识、核准入库、建设维护等工作。搭载政府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省、市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汇集企业环保信息,发布绿色金融产品,实现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融资需求的精准对接。2022年以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对接“电动溧阳”建设项目,为当地多个新能源产业头部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通过分层次构建城市公共充电网、驻地充电网、局域充电网组成完整的城市智慧充电网,帮助溧阳率先打造“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打样工程。

  (二)产业适配是“有效市场”的建立基础

  一是支持工业企业绿色升级。大力支持地方先进制造业集群、“专精特新”和“智改数转”企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满足钢铁、纺织、水泥等传统高碳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减碳改造、清洁生产等转型融资需求。

  二是支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对生态种养殖、农业休闲观光、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金融支持,服务农业农村绿色新兴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现代化转型发展。

  三是支持传统能源绿色转型。加大对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等清洁能源的金融支持,配合推进“危污乱散低”企业出清提升行动,依法规范“两高”项目金融支持,积极推进新能源、绿色建筑等产业发展,增强绿色经济新动能。

  近年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围绕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实现绿色信贷业务的飞速增长。截至2023年6月末,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超88亿元,较年初增长39亿元,增幅超80%,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71个百分点。

  

  (三)绿色理念全方位渗透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推动力量

  一是绿色战略引领全行发展。在全行《2022-2024年战略发展规划》中,将绿色金融确立为战略发展目标,并对发展目标、组织推进、实施路径等内容作了布局和规划。成立由董事长任组长、行长任副组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组员的绿色信贷实施推进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管理和协调绿色信贷各项工作,指导、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自上而下推动绿色金融转型。

  二是绿色行动彰显社会价值。积极参与环保类公益项目,使扶贫减困、保护环境等绿色行为成为更多公民的自觉行动。2016年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公益基金”,先后为溧阳市福新村、中梅村启动和完成道路建设、农桥改造、医疗站和富民创业中心建造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类和绿色基础设施类项目,累计资助约250万元。2013年起,与常州市市民卡公司推出“龙城通”联名卡,为本地居民公共出行提供优惠与便捷。2020年起,连续3年开展“一分钱乘地铁”活动,培养市民绿色出行理念,减少碳排放,将绿色理念植入市民健康生活。近年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积极探索绿色消费场景,推出“江南好生活”线上购物平台,与本地农户或农产品商家联动,开展多场助农直播,覆盖人群超10万人,累计销售超50万元,真正实现为农产品赋能,为助力乡村振兴夯实根基。

  三是绿色科技赋能经营管理。打造员工、产品、客户、管理“四个在线”工程,运用科技系统和平台,推动绿色经营、绿色管理。目前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拥有469个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数据中台运营机制也不断健全,切实发挥大数据、科技赋能价值,提升绿色金融工作水平。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 蒋丹 )(CIS)

标签: [db:TAGS]
文章详情页广告

随便看看

这是广告